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德国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,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物资。以下是德国在二战时期获取必要资源的途径和策略:
自给自足政策 - 希特勒上台后,推行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政策,旨在减少对进口资源的依赖。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,德国试图在国内生产尽可能多的原材料和制成品。
占领地区资源掠夺 - 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过程中,德国充分利用被征服国家的自然资源。例如,法国北部的铁矿、挪威的海产、波兰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等都被德军征用。
建立同盟和经济区 - 为了确保稳定的资源供应,德国与一些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或直接控制的经济区。例如,罗马尼亚的石油对于德国来说至关重要,因此德国在该国设立了保护国。此外,德国还与瑞典达成了木材和铁矿石的交易协议。
强制劳动力和奴隶劳工 - 为了弥补劳动力短缺问题,德国从被占领国家和集中营系统招募了大量强制劳动力和奴隶劳工,他们被迫在德国工厂和企业工作,为战争努力服务。
海上封锁和商船队 - 德国海军实施了严格的海洋封锁措施,以阻止盟国的贸易往来,同时保持自己的商船队的活跃,以确保海外资源的运输安全。
技术革新和替代材料 - 面对资源紧缺的情况,德国工程师和科学家进行了技术创新,开发出使用较少稀缺金属的新武器和装备设计,或者寻找更便宜或更容易获得的替代材料。
战利品和缴获物资 - 在战斗中,德国军队会收集敌方部队留下的各种设备和补给,这些都成为了宝贵的资源补充。
国际贸易 - 尽管德国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自给自足,但在某些情况下,它也会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必需品。例如,德国与中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贸易联系,主要是获取钨等稀有矿产。
合成燃料的生产 - 为了解决燃油不足的问题,德国投资发展合成燃料的生产技术,如合成汽油和柴油,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传统石油来源的需求。
综上所述,德国在二战期间的资源获取策略是多方面的,包括国内生产和加工、对外侵略和剥削以及技术和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盟军的反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削弱了德国对这些资源的控制,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。